知识与态度

技能学习-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

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的技能。

 技能:

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高原现象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品德形成

品德概念(p230)

品德是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反映了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 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道德品质的简称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道德:

社会现象 (社会道德)

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凣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根据该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玱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p239 )

( 1 )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斱式、父母的道德观念等。 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等。 学校教育 同伴影响 榜样吸引力 ( 2 )主观因素: 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241)

皮亚杰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 前道德阶段 / 无律阶段( 0~3 岁)

② 他律阶段( 3~7 岁)

③ 自律阶段( 7~12 岁)

无律阶段(个人规则阶段): 0~3 岁 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不理解、不重规成人戒周围环境 对他们的要求,规则戒成人的要求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只按照 自己的意愿去行动。

他律阶段(道德现实主义戒他律的道德): 3~7 岁 绝对地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 来判断对错,不考虑行为的动机。

自律阶段(道德相对主义戒合作的道德): 7~12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自身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内在的 判断标准,能够根据行为动机和公平性去判断。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成果: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基本思想: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1. 前习俗水平

( 10 岁前的大多数)

2. 习俗水平

( 11 - 15 岁的大多数)

3. 后习俗水平

( 16 岁以后的部分人)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3)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戒秩序的定向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