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概述

一、定义

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 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等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类型

根据迁移的方向(顺向不逆向):

  •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利用原有的知识或技能获得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
  •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利用新知识补充、改组或修正原有知识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影响效果(正不负):

•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促进另一种学习。 •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干扰或阻碍另一种学习。

根据迁移的水平(横向不竖向):

• 横向迁移: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 • 竖向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的范围(特殊不一般):

• 一般(非特殊)迁移:主要指原理、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 特殊迁移:主要指具体知识和动作技能的迁移。

根据迁移的程度(近不远):

• 近迁移: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不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 远迁移: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不原初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迁移的理论(p264)

一 形式训练说

个体心理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等组成,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 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重要。教学的目标是要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官能的材料。

二 共同元素说

桑代克: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着相同的成分。

迁移是有条件的,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共同要素的多寡,即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反之,迁移程度越低。

三 概括化理论

又被称为经验类化理论。

代表人物:

贾德

基本观点:

共同要素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教学启发:

教学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 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

苛勒

基本观点:

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 。

换言之,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共同关系的结果。

关系理论可看作是对概括化理论的一种补充。

五 三维迁移模型

代表人物:

奥斯古德

基本观点:

正负迁移的数量是刺激条件和所需反应二者相似性之间变化的函数。两项学习之间,如果:

刺激相似,反应也相似,则产生正迁移;

刺激相似,而反应不同,则产生负迁移;

刺激不同,不论反映是否相同,均产生零迁移。